博客年龄:17年1个月
访问:?
文章:136篇

个人描述

姓名:谁的眼神
职业:政府机关
年龄:成熟
位置:中国/哈尔滨
个性介绍: 真诚透明,率性自然。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夜幕下的哈尔滨,只见一角,难见冰山》

2008-10-25 20:07 阅读(?)评论(0)

雾里看花
 

   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

    ——《夜幕下的哈尔滨》只见一角,难见冰山

 

 
 

 

    全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央视的一套和八套相继播出,全国各地方台也陆续热播。究竟热不热、有多热?没有专门的统计分析,但是知道看过的人应该不少,哈尔滨的名气也随之而来更加响亮了些许。

    但作为一个地道的哈尔滨人,对这一全新版本电视连续剧,很是有些个失望。

    开播之前,对《夜》剧真的满怀热望。因为N多年前,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对老版本的《夜》剧印象颇深:王一民的儒雅正气、矫健身手;说书人王刚的生动叙述,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迭荡、扣人心弦。就连那首简单的片头曲迄今仍依稀记得:“胸怀凌云志,起舞向长空。誓雪中华耻,国难显英雄。......”时隔多年,能有如此清晰的记忆,一则说明少时是记忆最好的时光,再则也足见《夜》剧作为首部以哈尔滨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在我们那一两代冰城人心目中位置。

    然而看过新剧,总的感觉是:十分想见老朋友!不啻见到的却是似曾相识却又似是而非的“熟悉的陌生人”。俊男靓女,美景华服,既有浪漫爱情故事,又有凛冽热血的地下斗争,按理说应该好看得很。就像一道菜,创意和配料原本都是不错的,可惜厨师在分量的处理、火候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这道菜看起来似乎很像那么回事儿,吃起来味道却不对头了。

  首先,情节安排上问题多多:

  爱情故事难打动人。导演赵宝刚原本是很擅长拍一个些凄婉唯美的爱情故事的,《像雾像雨又像风》、《永不瞑目》等等,不少经典。可这一次处理得不好,或者说很是糟糕。

    先说剧中爱情纠葛的焦点人物卢秋影和玉旨一郎。这二位按剧情说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同学,貌似在校就读时早已经两情相悦了吧?不然作为独生子的玉旨同学不仅毅然决然跨海前来战火正燃的满洲,并且一到哈尔滨就直奔卢家去了呢?而且剧中有好几集都在表现卢秋影与玉旨一郎相爱却难成眷属的痛苦(深爱的人儿会很容易忘记被拆散的爱情吗?)。可是剧情发展到后来,为了摆脱一郎的叔叔、关东军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玉旨雄一的“结亲”纠缠,卢父运启要找一个中国人把秋影嫁出去(几乎所有观众都会肯定:估计会找王一民,剧情进展果不其然不出大家所料)。按常理说,以卢家的财势、地位、交游和影响力,在偌大个哈尔滨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应该不是难事——但剧中安排恰恰就是没有,当然也就只能“顺理成章”地让我们的“男猪脚”坐享齐人之福了。剧中还让卢父问了两人一个看起来不能不问的“重要问题”,大意是“你爱对方吗”之类的。想那为父者不可能不知道宝贝女儿喜欢的是玉旨一郎吧?女儿和王一民本来就是卢老爷子硬性摊派给女儿的“拉郎配”,还偏要硬生生地问一句爱不爱,实在是太搞笑了吧!更为搞笑的是卢秋影和王一民的回答差不多会让玉旨一郎吐血:但见那卢小姐扭捏着迟疑了一会儿,便说王一民是怎样怎样好的男人,没有正面回答父亲;而王一民呢,似乎同卢小姐串通好了似的,也煞有介事地说卢小姐也是但凡男人都会喜欢的好姑娘,也没正面回答。这两人的回答看似无懈可击,实则颇有漏洞。

    按说此时的卢秋影与玉旨一郎应该仍是恋人吧,虽然他们都明白因为战争等种种原因,自己与对方今生已经无缘,但毕竟情丝又不是乱麻,说挥剑斩就斩得断的,何况卢秋影和玉旨一郎还在交往中,那么按理说卢小姐的回答是不需要犹豫的: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而护中卢秋影回答得那样婉转,想那赵大导演不过是想为了为今后两人发展做些铺垫,殊不知这样很是损害了卢秋影的形象——至少让人觉得她很有些个三心二意。于是,她和玉旨一郎的爱情悲剧无形中被冲淡了许多,也就难以打动人,也就削弱了故事的感人程度。

    再说王一民那样的回答同样让人不能满意。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戏。他和玉旨一郎既然已成为朋友,怎么能背着朋友对朋友的恋人说:“这样的好姑娘谁不喜欢呢?”这也忒不地道了吧?虽然不喜欢日本人,但看到此处却难免不同情玉旨一郎,不知不觉就被撬了墙角。

    于是乎,卢秋影和王一民关系变得暧昧起来。为了让这种“暧昧”名正言顺,剧中还借卢秋影的询问,让王一民亲口说出他对关静娴只是兄妹之情。但让人狐疑的是:之前王一民曾对着关静娴说过,等到革命胜利后,再把爱告诉心爱的女人(我倒,这是作为兄长应该对妹妹说的话吗?)。可怜的关妹妹,如此说来还不如爱上刘勃,好歹人家对她是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这样也可以少个叛徒呀?说实话,刘勃叛变上与对关静娴爱的绝望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他第一次被捕就表现得很勇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是因为想到关静娴。

  哎,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

  其实,既是新版,索性就改得再彻底一些,干嘛偏要把卢秋影和王一民捏到一块、配成一对儿呢?

 

   

 

  该剧开头的片花中,有一个镜头是卢秋影和玉旨一郎身穿结婚礼服,倒在冰冷的地上,鲜艳的玫瑰花瓣飘散在他们的身边。镜头很写意、很唯美。一开始,观众还以为这是他们的结局,没想到只是一场梦境。但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他们深深相爱,却又深深绝望,最后两人殉情而死。而卢秋影和玉旨一郎相爱,又不影响她帮助王一民完成使命。他们的死,恰恰是对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的有力控诉。故事虽嫌老套,却来得比较自然,这也正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样一对特殊身份的跨国恋人最有可能选择的道路:忠实于爱情,却又无法回避面对的民族矛盾、国家大义、舆论压力,最终只能殉情。   

  而王一民和关静娴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一对呢?原本郎才女貌、志同道合,加之生死与共、耳鬓斯磨,日久天长,情生自然耳。当然,因为地下工作的严酷,使他们的爱情不可能像前两位那样,可以为爱而生,亦可为爱而死。他们也许只能爱在心底,爱在眼里。这样压抑而又默契的爱,不是一样动人、一样唯美吗?当关静娴最后牺牲在王一民的怀里,我们更会为这样一对儿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自由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乃至生命的恋人而洒下悲伤的眼泪。观众多么希望,王一民凝视生命渐渐远去的关静娴的眼神是爱人的眼神,而不是兄长式的眼神。

    其次,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地下斗争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

    该剧把日本鬼子表现得过于宽厚仁慈了。日酋玉旨雄一怎么看都实在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授,剧中他对卢运启的态度也太和蔼了,搞得我都觉得卢运启有点儿不近人情,那样的低三下四、文质彬彬,哪里还有侵略者的架子!要知道玉旨雄一是在前任中村次郎被刺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共党如此猖獗,侵略者不大开杀戒,搞点白色恐怖,还这样一团和气,你当“皇军”好欺负啊?说不过去呀?如果说剧情在开头几集这样做是要显示一下“王道乐土、共存共荣”的帝国宗旨,显示一下对卢运启的“礼遇”,以此拉拢卢,还是勉强说得过去的。但十几集都过去了,卢运启还是不就范,傻子都明白卢是不合作的,可玉旨雄一竟然不死心,还一心想和卢家联姻,以为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夺得卢家的产业。要不是那个本庄将军一语点醒,只怕他的梦还要做下去!哪里去找傻得这么可爱的侵略者哟?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到哈尔滨宪兵司令的位置上去的?侵略者的本性就是烧杀抢掠,前两个字是手段,后两个字就是目的,多直接,哪里需要费这么多的口舌?塑造这样一个“儒雅”的、“和蔼”的侵略者形象起什么作用呢?能衬托出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白色恐怖吗?能反应出地下斗争的艰难和残酷吗?能衬托出地下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前赴后继的牺牲吗?很遗憾,不能!真的不能。

    编剧肯定没有看过有关赵一曼烈士的一些史料,否则是不会这样美化侵略者的?说实话,我看过零星的一点儿,不忍卒读,我是看得毛骨悚然,浑身发抖——也不知是恐惧,还是愤怒:你会知道侵略者有多凶残!称之为魔鬼都觉得太轻了,太轻了!叫“畜生”根本就是对动物的侮辱!哪些刑讯手段绝非人类所能想象得出来的。但凡是中国人看过这些资料,不痛恨日本鬼子的,恐怕不会有吧?我看过只想大哭一场。这才是真正的侵略者。我才会从心底深深地崇敬像赵一曼这样许许多多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宁死不屈、甘洒热血的烈士们,他们斗争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惨烈,惨烈得只有真正的圣人才能从容不迫地与恶魔斗争、周旋。

    因此,本剧中的地下斗争的故事讲得太俗气。地下党人身着华服锦裳,个个武艺高强,恋恋爱,行行刺,演演戏,吹吹牛,洒洒传单,游游行,又浪漫,又刺激,行侠仗义,除了背景有所不同外,其实就是现代武侠剧了。

    假了么?实在假矣!

    打假案例一:李汉超、王一民这样的地下党负责人被捕了。特别是李汉超,已经亮明了身份是哈尔滨工委书记,竟然也都被营救了出来,而且王一民还不止一次。日寇在哈尔滨的监狱修得也太不牢靠了吧,守备队也真是饭桶!难怪最后玉旨一郎要把秦德利一枪给崩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此重要的犯人,竟然都不是由日本宪兵队来进行审讯,而是统统交给伪满的警察厅。可信度实在是不怎么高。估计导演也觉得如果这二位要是交给宪兵队,想要出来的话,恐怕只能是尸体了,或者多半是一点遗物什么的,那怎么行呢?于是乎,导演代行鬼子职责,安排两位英雄只到警察厅去走马观花式地过过堂了事。

    打假案例二:明明都那么肯定地觉察到王一民是一个重要的共党分子了,可敌人们还硬是要一心一意地去满世界寻找证据。这么一来倒是让人糊涂了:那日寇铁蹄下的哈尔滨竟然还真是个“法治社会”呀,证据不足,还就是要放了他。为什么秦德利对王一民那么善良,帮他掩盖证据,最后放过了他?莫非秦是深藏不露的卧底?抑或葛明礼吃了豹子胆,竟敢向部下私授机宜,令他帮助王一民?而日本人就那么好骗?连蒋介石都奉行“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走一个”的政策呢,那日本鬼子会比蒋介石还仁慈许多?

    打假案例三:营救关静娴的情节更是漏洞不小。哈尔滨地下党组织明知是日本鬼子精心设计的诱捕陷阱,还偏偏要冒险去营救,如此这般去搞地下工作,怕是迟早得全军覆没、连锅玩儿完!当然,观众可以理解为王一民等人对同志的满腔热诚。但难免让人心生不平的是,为什么刘勃两次被捕,就没有人想着去营救他呢?怪不得人家最终要去叛变了,因为你地下党也太厚此薄彼了吧!营救同志,总得看双方实力对比吧,不要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想想,最佳方案还不如让卢秋影送毒药让关自杀了事。这绝非冷酷,真实的情况是,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一旦落到敌人手中,要想不当叛徒的话,死了要比活着好(刘勃被捕后秦得利拿枪顶着他的头时,他反而很轻松,说自己巴不得死。可惜敌人不让他死,最终受不了酷刑,成了叛徒)。然后,就去营救去了。不过导演还不至于弱智到让王一民他们去硬抢,也不至于很傻很天真地认为木帮的几杆破枪就敌得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军。于是,地下党人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挟持了警察厅长葛明礼,而令索菲亚广场上的荷枪实弹的警察及士兵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救下了关静娴。似乎合情合理的剧情,其实经不起推敲:日本鬼子明明是要把地下党组织一网打尽,又怎会让警察厅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货独担重任?一个傀儡似的警察厅长在日本人眼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竟让日本人放弃了一网打尽他们梦寐以求的哈尔滨地下党领导组织?傀儡N多,共党却难再大海捞针。如果日本鬼子到傻到这种地步,那东北的抗日斗争哪里会艰苦卓绝长达十四年之久?如此愚蠢透顶的侵略者怕是早就被撵回北海道喝风去了。

   第三,该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不尽如人意:

 

   

 

    先说恋爱中的两对男女。因为情节设计得很别扭,卢秋影与玉旨一郎的爱就不可能深刻,否则她怎么可能一会儿与玉旨一郎缠绵缱惓,一会儿又与王一民暗生情愫呢?从李小冉的眼里,没有看到深情,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与绝望,因为她还要去爱王一民;也感受不到玉旨一郎的痛苦,因为他的脸一直都那么冷着,眉头皱着,仿佛从一开始就预知了失恋的命运。

    玉旨一郎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出彩的角色,可惜周杰把他演砸了。玉旨一郎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家世很好,学问很高。刚到哈尔滨时,他应该满怀着理想和抱负,有爱人,有憧憬,他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始终如一板着脸对谁都装酷,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觉得所有人都借了他钱不还似的——这样长着一块铁板脸的玉旨一郎,柔情似水的美女卢秋影竟会喜欢上他?想来纯粹是导演拉郎配。玉旨一郎的变化应该是渐进的,无论是与卢秋影的爱情,还是对王一民的态度,或是对自己国家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比如说爱情,首先是快乐,然后逐渐感受到了压力,有过抗争,但却逐渐绝望;比如说对王一民,首先很想与之交往,成为朋友,当感觉到王所从事的地下工作时,玉旨一郎的感受应该是很复杂的:吃惊、狐疑、警惕、同情、理解、帮助,绝不可能一下子就认同,还提供帮助——毕竟他是在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下长大的日本青年,对共产党等赤色组织的认识是很薄弱,甚至是扭曲的——但是演员显然没有把握住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将其表现出来;比如对自己国家的认识,玉旨一郎首先应该是很相信“王道乐土”的,相信自己国家的军队是来解救中国人走出苦海的,相信自己的叔叔宣扬的一切——一句话,他是一个正做着美梦的青年人;之后,应该是在哈尔滨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与所谓“王道乐土”的天壤之别,看到中国人为恢复民族的独立自由所做出的无所畏惧的牺牲,引发了他作为有良知的日本学者发自内心的思考与矛盾——美梦渐渐破灭,情感的天平随着满怀矛盾和痛苦的斗争渐渐地向着王一民们倾斜......而决不可能象剧中那样大义凛然地借维护学校之口处处保护中国人,特别是反对自己国家的地下党人。一下子,把玉旨一郎弄得太好了,简直就一国际主义战士似的——人不可能全然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在军国主义思想灌输和影响下的玉旨一郎,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他的变化,只有深刻地痛苦和矛盾着,才是可信的,毕竟这是需要他亲手颠覆自己的信仰,打破自己的美梦啊。

    可惜的是,我们只看到一个从头到脚一身黑衣、长长的风衣在风中衣袂飘飞的酷哥,见其肉体,不见其灵魂,这样的玉旨一郎,太过轻飘。说句难听的话:看见他装酷,难免想发笑。

  王一民的形象倒还没那么反感,可能陆毅还不怎么装酷吧。只是王一民这样富有斗争经验的地下党负责人应有的深沉、稳重和睿智,自始至终还没能看得出来。主要是剧情让他没能够深入下去——陆毅饰演的王一民可能据说是“史上最帅的地下党”(仁者见仁哈,我倒不大认同),但绝不是表现最出色的地下党。

    隋俊波扮演的关静娴,观众还比较喜欢。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她对刘勃的态度从开始就那么糟糕:你不喜欢人家也不必老拿脸色给人看吧?帮助同志也不能只是挑毛拣刺吧?刘波固然不沉稳,但总不能只是一味的指责吧?难道不可以对那些自身有着一些毛病的同志好一点点么?毕竟他们也在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啊,谁都不容易。

    另外,卢运启老爷子的形象也不大真实。玉旨雄一对其青睐有加,据说是因为卢老是哈市首富,很有社会影响力,拉拢他会带动一大帮子人,所谓“以华治华”。可在剧中,实在没看出卢有什么影响力,反倒像个孤家寡人,非但做不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就连有事了找个帮手都显得极为困难,于是乎王一民才乘虚而入。这样的“影响力”想来不要也罢。手无缚鸡之力,毫无应变之能,麾下更无得力干将,即便天大的财富,傻子都知道直接去抢,况敌酋乎?

    剧中的两个敌酋,均为日本演员扮演,也许是为了感觉上更像日本人吧。估计因为剧情的缘故,剧中两个反面人物显得很是无能,并且也很有些慈眉善目。用慈眉善目的演员来演也无大错,但一定要演出侵略者的凶残,这样才更有反差。可是剧中除了玉旨雄一为了拉拢卢运启,发狠正法了贪污的伪满皇族——貌似皇族的命比卢运启和葛明礼还轻贱啊,杀共党都还要三审五审的,这个倒霉蛋一枪就去见了努尔哈赤了。再就是发狠一枪崩了秦得利,替地下党扫除了一个汉奸。其他的什么刑讯逼供啦、杀人放火啦,统统都由哈尔滨警察厅完成,搞得观众都不晓得该恨谁了。日本鬼子除了在“五一游行”那一段里显示了一下皇军的威风(威风也是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装死的刘勃居然在重兵把守下逃出了生天,一贯“三光”的日军竟然没有对尸体捅一下刺刀,补上一枪,实在是不够“敬业”),接下来也就全然成了背景了。

  还有就是两个鬼子中文说的让人实在难受,特别是那个小原,压根儿就不是在说话,而是在憋话,太费劲了,很是影响角色的塑造。说话已如奄奄一息之人,哪里还扮得出杀人不眨眼的侵略者形象?如此说来,倒还真的不如打字幕效果为好。

  侵略者既不凶残,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就缺少了几分凛冽和肃杀之气,应有的惊心动魄、危机四伏走了味,王一民们的地下工作也因而显得轻松了许多,剧情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最后,哈尔滨欧式风格的街景实在少得可怜:

  剧情差强人意,当年哈尔滨的欧罗巴式街景拍得也不怎么样。哈尔滨在当时就已经是名不虚传的“东方小巴黎”了。作为中东铁路的核心枢纽,其货物吞吐量和贸易总额在三十年代就已经超过有海港之利的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宁波、厦门,仅次于上海而居国内第二位,外国人和外侨占了居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可以说是当时国内最为欧化的大城市。但在剧中细细数来,除了索菲亚教堂屡屡上镜外,只有哈尔滨铁路局、工人文化宫、中央大街、松花江铁路桥、铁路医院、哈铁文化宫作为拍摄外景,翻来复去也就是那么寥寥几处,貌似哈尔滨就这么巴掌大点地方。真是越看越让观众郁闷!

  看到后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最后几集也就顺手换了频道。因为,抗联斗争有多艰苦卓绝,那是人人皆知的。与其看赵老师瞎鼓捣,还不如看看书,那至少还能给人一些可以在史实基础上自由想象、二度创造的空间吧?

 

 
—————————————————————————————————————————————————————————————————

链接地址

谁的眼神

http://tntsos0626.blog.sohu.com

 

 

  最后修改于 2008-11-02 19:4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